原位复桩是一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桩基缺陷时采取的修复方法,主要用于处理断桩、缩径桩等质量问题。其施工流程和注意事项如下:
一、施工流程
- 清除缺陷桩周围的杂物、松动的土层及浮浆,确保施工环境安全。
- 对于孔内残留物,可采用冲击锥二次成孔或挖孔法清理。
重新浇筑新桩
-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桩型(如灌注桩、预制桩等),在原位浇筑新桩以替换缺陷桩。
- 浇筑过程中需控制混凝土配合比,确保桩身强度满足设计标准。
接桩或补送结合法(视情况选择)
- 接桩: 适用于桩顶标高不足或断桩后无法直接浇筑的情况。需停止混凝土浇筑,采用挖孔法或嵌入式接桩,清理孔壁后重新浇筑混凝土。 - 补送结合法
二、施工方法与技术要点
- 适用于地质条件复杂、缺陷数量较多的情况,但施工难度大、周期长、费用高。
- 常见施工机械:旋挖钻机成孔、泥浆泵造浆。
桩芯凿井法
- 在缺陷桩中心凿井(直径通常80cm以上),深度超过缺陷部位,封闭清洗后浇筑膨胀混凝土。
接桩技术
- 嵌入式接桩: 适用于桩头混凝土缺失的情况,需挖出桩头、清理浮浆后,用钢筋接长再浇筑混凝土。 - 高精度接桩
三、资源配置与注意事项
根据工程规模和地质条件,合理配置施工机械(如旋挖钻机、泥浆泵)和人员。
施工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,确保施工质量。
对于复杂地质条件(如粉质黏土、砂土),需优化造浆材料(如使用钠质膨润土)和施工工艺。
四、工程实例与效果分析
原位复桩在桥梁、道路等基础设施工程中应用广泛,能有效恢复桩基承载力。例如某城际铁路主墩工程中,通过原位复桩技术成功修复了断桩问题,但工程周期延长了30%,费用增加约40%。
综上,原位复桩需结合具体工程情况选择施工方法,权衡技术难度、成本与工期,确保修复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