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展内部审核活动需要遵循系统化的流程和规范,以下是具体步骤和要点:
一、审核准备阶段
由质量负责人组建内审小组,成员需具备内审员证书且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。明确审核组长职责,包括制定审核计划、分配任务及协调沟通。
制定审核计划
- 年度计划: 覆盖所有管理体系要素和部门,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过程审核。特殊情况(如重大变更、严重不符合项等)需增加审核频次。 - 实施计划
根据审核准则和流程设计检查表,涵盖文件审查、记录核对、现场观察等要素,确保覆盖所有关键控制点。
二、审核实施阶段
资料审查与文件核对
通过查阅文件、记录及系统数据,验证体系运行是否符合标准要求,重点关注流程合规性、记录完整性等。
现场检查与访谈
- 现场检查: 实地观察操作流程、设备状态等,确认实际执行情况与文件规定一致。 - 访谈
采用风险思维,对关键风险领域(如财务、合规、安全等)进行重点关注,避免仅依赖表面问题。
三、审核结果处理阶段
不符合项识别与评估
- 客观描述不符合事实,依据审核准则判断严重性,区分需立即整改的普遍性问题及可纠正的个别问题。
- 要求受审核部门提供证据支持,确保问题描述准确无误。
编制审核报告
包含审核概况、发现的问题、改进建议及跟踪措施,需经审核组长确认后签字。报告应客观公正,避免主观臆断。
跟踪整改与验证
- 要求责任部门制定整改计划并限期实施,通过复查、数据分析等方式验证整改效果。
四、持续改进阶段
管理评审输入
将审核结果作为管理评审依据,分析体系薄弱环节,调整审核策略和计划。
培训与能力提升
定期对内审员进行专业培训,更新审核知识,提升风险识别与问题解决能力。
建立审核文化
鼓励全员参与审核相关活动,形成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,确保体系有效性。
五、其他注意事项
独立性与客观性: 审核组应独立于被审核部门,保持客观公正,避免利益冲突。 工具与技术
通过以上步骤,可系统开展内部审核活动,提升管理体系的合规性与有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