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动者的使用主要与句子的主动与被动结构相关,其核心作用是标识动作的执行者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施动者通常出现在主动句中,作为主语执行动作。例如:“小明吃苹果”中,“小明”是施动者。在被动句中,施动者可能不直接出现或以特殊形式表达(如日语中的「に」提示施动者)。
情绪与态度表达
在日语被动句中,施动者常通过助词「が」提示,强调动作执行者的主观情感或态度。例如:“がれる”句型中,施动者虽未明确,但通过语气传递情绪(如责备、不满)。
工具与无生命体作为施动者
被动句中,施动者可能指代工具(如“地震使房屋倒塌”)或无生命体(如“机械手操作”),此时施动者并非具有主观意志。
汉语中的特殊用法
汉语中“成心”与“存心”区分施动者心态,前者含贬义(如“成心作对”),后者可表褒贬(如“存心帮助”),需结合介词使用。
总结:
施动者的使用既遵循语法结构,又承载情感与语境信息,需根据句子类型和语境选择合适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