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比多少”的数学听课记录,综合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活动,可整理如下:
一、教学目标
1. 理解“比多少”的概念,掌握比较物体数量大小的方法;
2. 能够用语言、符号(如“>”“<”)、图表等形式表示数量关系;
3. 培养观察能力、逻辑思维和初步的数学表达能力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重点:掌握“一样多”“多”“少”的判断方法;
难点:用符号和语言准确表达数量关系。
三、教学方法
情境导入:通过小动物分食、物体配对等生活化场景激发兴趣;
直观操作:利用实物(如小动物卡片、积木)帮助学生建立数量对应关系;
互动讨论:引导学生通过观察、数数、比较等方式自主探索。
四、教学过程示例
导入环节
展示不同数量的小动物卡片(如2只小兔、3只小羊),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数量差异,引出课题“比多少”。
新知探究
- 通过“4只苹果与4块砖”的配对活动,让学生直观感受“一样多”的概念,并用等式“4=4”表示;
- 讨论“5个苹果与4个苹果”的比较结果,归纳出“多”和“少”的判断方法。
巩固练习
- 完成教材中的数量比较练习,如“7个橘子与6个橘子”“10颗珠子与9颗珠子”等;
- 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比较结果(如“7>6”“9<10”)。
拓展延伸
- 通过“小免搬砖”的情境,引导学生理解“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数量相同”的特殊关系;
- 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数量关系,如“小免的砖块数和它的脚趾头一样多”。
五、课堂互动与生成点
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常通过数数、一一对应的方法判断数量关系;
部分学生能自主发现“交换位置后数量关系不变”的规律;
教师通过提问“还有其他比多少的方法吗?”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比较方式(如分类计数)。
六、教学建议
增加实物操作环节,帮助抽象概念具象化;
结合生活实例,如分水果、整理玩具等,拓展应用场景;
对于理解较慢的学生,提供个别指导,强化符号表达训练。
以上内容综合了人教版教材及一年级数学教学常规,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调整活动设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