填志愿时提到的“阶梯”通常指 顺序志愿(也称“阶梯志愿”),是高考志愿填报中的一种模式。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分批次、分顺序录取,确保考生有更多选择机会。具体可分为以下要点:
一、基本定义
考生需在同一个录取批次内填报多个院校志愿,这些志愿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(如第一志愿、第二志愿、第三志愿等)。
分数匹配原则
投档时,系统优先检索第一志愿,若分数未达则进入第二志愿,依此类推,直至找到匹配院校。
二、核心作用
降低滑档风险
通过合理设置院校间分数差(即梯度),避免因分数波动导致所有志愿均无法录取。
优化选择空间
考生可在不同志愿间灵活调整,既保留冲刺优质院校的机会,又确保有备选方案。
三、注意事项
院校梯度设置
同一批次内不同院校因办学实力、地域等因素存在分数差异,需参考该校近3-5年录取数据,确保志愿间形成明显梯度。
避免极端梯度
若志愿间分数差过大,可能引发“进档退档”或“死档”风险。建议保持每个志愿间分数差在20-40分左右。
四、补充说明
批次梯度: 不同录取批次(如本科一批、二批)本身存在分数差异,需确保所选志愿覆盖目标批次。 专业梯度
综上,填志愿的“阶梯”即顺序志愿,通过分批次、分顺序录取机制,帮助考生在有限分数内实现最优志愿组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