填志愿后的录取依据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核心要素,三者共同作用决定最终录取结果:
一、分数优先原则
所有考生按高考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,分数最高的考生优先被检索和录取。例如,甲考690分,乙考689分,则甲的档案会先于乙进入高校志愿库。
平行志愿的“分数优先”特点
在平行志愿体系中,系统会依次检索考生志愿,只要当前志愿符合录取条件,即被录取,后续志愿不再考虑。这意味着考生需合理定位志愿梯度,避免因分数略低而失去录取机会。
二、遵循志愿规则
志愿顺序的重要性
考生填报的志愿顺序直接影响录取结果。若第一志愿符合条件则直接录取;若不符合,则系统自动检索第二志愿,依此类推。例如,某考生第一志愿为A校但未被录取,系统会尝试第二志愿B校。
服从调剂的处理方式
若考生未选择“服从调剂”,且所报专业无空缺,则该考生会被退档,档案进入下一志愿;若所报专业有空缺,则可能被调剂到其他专业。
三、招生计划限制
院校招生计划的作用
各高校根据当年招生计划确定录取名额,考生需在招生计划范围内填报志愿。例如,某高校某专业计划录取100人,超过该名额的考生将无法被录取。
投档名额的分配规则
省教育考试院会为每个高校分配投档名额,考生分数与志愿共同决定能否被录取。例如,山东省80万考生对应80万个投档序号,分数越高排名越靠前。
其他注意事项
模拟投档的作用: 部分省份在正式投档前会组织模拟投档,考生可通过此环节熟悉流程并调整志愿。 补录机制
综上,填志愿后的录取是分数、志愿、招生计划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,考生需结合自身分数、专业偏好及院校名额综合规划志愿顺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