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调剂填志愿的人多”的现象,其成因可以从考生和高校两个维度进行分析:
一、考生端原因
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,常因对专业认知不足或信息有限,导致部分热门专业志愿填报过多,而冷门专业则可能无人问津。这种不均衡的填报模式导致部分院校专业出现计划空额,从而触发调剂机制。
“掩耳盗铃”心理
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存在“分数达标即可”的心理,未充分意识到未填报专业可能因名额空缺被调剂到,导致志愿填报过于局限。
分数与专业的匹配偏差
考生可能因对专业录取规则的误解(如认为调剂会降低录取院校档次),而拒绝服从调剂,从而增加退档风险。
二、高校端原因
招生计划与生源分布不均
部分院校因专业热度、地理位置或学科优势,报考人数远超招生计划,导致热门专业录满,需通过调剂补充名额。
优质生源竞争策略
重点院校(如211/985高校)可能预留调剂名额,吸引优质考生,进一步加剧热门专业的竞争压力。
录取规则设计
高校在平行志愿中设置“服从专业调剂”选项,考生若未勾选则直接退档,这种机制间接推动了调剂需求的增加。
三、其他影响因素
信息不对称: 考生对院校专业调剂政策理解偏差,或高校未充分宣传调剂细节,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等。 分数波动
综上,调剂填志愿人数较多的现象是考生策略、高校资源分布及录取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建议考生理性看待调剂,结合自身分数、兴趣和职业规划综合决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