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统一填志愿的起点可以追溯到 1977年恢复高考后,但具体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,主要发展阶段如下:
一、1977年恢复高考初期
志愿填报时间:考生在考试前填报志愿,采用 分数未公布前的估分填报方式;
志愿类型:分为本科、专科、中专三类,需分别填写在三张志愿表上,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。
二、1997年分科改革后
志愿填报时间:延续考前填报模式,但开始出现 部分省份试点知分填报志愿,即根据高考成绩填报志愿;
录取原则:顺序志愿投档,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,同一院校按调档比例依次录取。
三、2008年新高考改革
志愿填报时间:全国统一实行 知分填报志愿,考生在成绩公布后填报;
志愿模式:推行 平行志愿,考生可填报多所高校,按分数和志愿顺序投档;
配套政策:新增农村贫困地区专项计划、强基计划等专项招生政策。
四、近年调整
志愿填报流程:部分地区(如安徽宣城)对理化实验成绩计入总分(如0.5分四舍五入),并调整投档规则。
总结
我国统一填志愿的制度从1977年恢复高考时确立,经历了从考前估分到知分填报的演变,2008年全面推行平行志愿,并不断通过政策优化完善录取机制。不同省份在具体实施中存在差异,如志愿表数量、加分政策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