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考志愿填报中,“垫”是指将某个学校或专业放在较低的位置作为 保底志愿,其核心目的是 防止滑档,确保考生有学可上。以下是具体说明:
一、核心定义
“垫”志愿是考生志愿表中的最后选择,通常选择往年录取位次比考生当前位次高20%以上的学校。这种策略通过预留“安全空间”应对成绩波动或志愿填报失误。
风险与收益
- 风险: 若所有志愿均被录取,该志愿将无实际意义。 - 收益
二、填报建议
确定安全位次
通过分析目标学校近年在本省的录取位次,选择位次高于考生当前位次20%以上的学校作为“垫”志愿。例如,考生位次为1.2万,可优先考虑1万左右的学校。
结合职业规划
优先选择符合职业规划的专业,避免盲目追求热门专业。若对某专业兴趣较弱,可将其作为“垫”志愿。
注意志愿顺序
- 前两志愿用于“冲一冲”,中间志愿为“稳一稳”,最后志愿为“保一保”。 - 若存在多个“垫”志愿,可间隔一定位次(如7000-1万、1万-1.2万)以增加选择多样性。
三、注意事项
服从志愿调剂
填报时需选择“服从专业调剂”,否则可能因分数不足被退档至下一批次。
动态调整
若在填报前成绩有明确波动范围,可调整“垫”志愿的位次(如提高2000-3000分)。
信息核实
仔细核对目标学校近年录取数据,避免因统计误差影响志愿定位。
通过合理设置“垫”志愿,考生可在确保录取安全的同时,保留选择更优质院校的灵活性,是志愿填报中风险规避的重要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