填报志愿的排序依据主要取决于 高考总分,同时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量。具体说明如下:
一、核心排序原则
所有考生按 高考总分
(含政策性照顾加分)从高到低排序,确定全省位次。 - 例如:考生A总分为680分,考生B总分为675分,则A的位次高于B。遵循志愿顺序
系统按考生填报志愿的先后顺序依次检索匹配院校,即先匹配第一志愿,未录取则检索第二志愿,依此类推。
二、辅助排序因素
分科成绩
- 文科类考生:按语文、数学、外语三科成绩从高到低排序。
- 理科类考生:按物理/历史、数学、外语三科成绩从高到低排序。
位次参考
通过 一分一段表(全省考生分数分布表)确定目标院校范围,分析目标院校专业录取情况,辅助判断志愿合理性。
三、志愿填报建议
志愿梯度设置
- 保底志愿: 选择录取概率较高的院校(如分数匹配或略低的院校)。 - 冲一冲志愿
- 专业搭配:将感兴趣的专业优先放在前面,再搭配录取可能性较大的专业作为保底。
- 避免所有志愿单位都选择“不亏分”的院校,需结合自身分数构成(如加分项)综合判断。
- 若分数接近院校分数线,可尝试不同院校组合以提高录取成功率。
四、特殊说明
平行志愿与顺序志愿:
目前全国普遍实行平行志愿,部分省份提前批仍采用顺序志愿,需关注本省招生专业组规则。
一分一段表作用:云南省等省份通过一分一段表精确到具体分数段考生人数,考生可据此定位目标院校。
综上,高考志愿排序以 高考总分为核心,同时结合 分科成绩、 位次分析及个人志愿策略,确保录取概率与志愿匹配度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