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请大学被称为“填志愿”,主要源于中国教育制度中个人选择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特点,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:
历史传承与计划经济影响
在计划经济时期,大学专业设置由国家统一规划,学生填报志愿时需兼顾社会需求(如工程、农业等领域)与个人发展。这种传统延续至今,使“志愿”一词保留了服务社会的隐喻。
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
中国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统一,填报志愿时家长和学生的选择常被赋予“为社会奉献”的意义。例如,选择热门专业或重点院校可能被视为对国家建设的贡献。
教育工具性的延续
传统观念中,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,因此“志愿”一词承载了通过选择专业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发展的双重期望。
双向选择的隐喻
尽管现代大学录取更注重个人兴趣与能力匹配,但“志愿”一词仍隐含考生与院校的互动。考生通过志愿表达期望,而院校则根据志愿顺序进行录取,形成一种“双向选择”的文化心理。
综上,“填志愿”不仅是个人选择大学的过程,更是中国教育制度中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文化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