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最新官方数据,我国残疾人就业率呈现以下特点:
截至2024年底,我国就业年龄段残疾人90.9万人,登记就业41.6万人,就业率约为45.76%。这一比例较2019年的43%有所提升,但仍面临较大挑战。
就业形式多样化
残疾人就业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,主要包括:
- 按比例就业: 国家机关、企业等按法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岗位; - 集中就业
- 个体与自主就业: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;
- 农村种养加:利用农村资源从事农业生产劳动;
- 公益性岗位:在教育、康复等公共服务领域就业;
- 辅助性就业:通过企业或机构获得适当工作(如按摩师、保洁员等)。
不同地区就业率存在差异,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多。例如,黄山市2022年残疾人就业率达56.14%,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政策推动下,如湖南省通过三年行动方案新增164.8万人就业,就业率提升4.8个百分点。
面临的挑战
- 就业质量: 部分残疾人仍从事低技能、高门槛的体力劳动,工资收入水平较低; - 权益保障
- 服务短板:就业服务精准化水平需提升,尤其是对特殊群体(如高校毕业生)的帮扶。
未来展望
新一轮促进残疾人就业行动方案预计将出台,目标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,优化就业结构,推动残疾人向高质量就业转型。同时,需完善就业识别、培训对接等机制,实现精准帮扶。
(数据来源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