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土著”这一概念,其含义需结合历史、文化和地域特征综合理解,具体如下:
一、核心定义
土著通常指 世代居住在某地区的原住民族群,其祖先在该地区长期生活,与后续迁入的民族有明显区分。例如:
新西兰毛利人、 美洲印第安人、 海南黎族人等均属于各自地区的原生民族。
二、中国境内的土著民族分布
主要指广东、广西、海南全境,历史上为百越族人聚居地,因此岭南土著多与百越文化相关。
客家山哈
实际为福建、广东偏远山区的畲瑶少数民族,不属于岭南土著。
贵州原住民
主要指 仡佬族,是西南地区最早开荒的民族之一。
宁波土著
指世代居住在宁波的居民,属于江南地区原住民。
其他地区
- 浙江: 有畲族等少数民族,但整体上无特殊“土著”称谓。 - 北京
三、常见误区说明
地域性误用:如“岭南土著”虽与历史上的百越族相关,但现代岭南地区多为汉族聚居地,原住民概念已淡化。
民族混淆:部分群体(如客家山哈)被误标为当地土著,实际属于少数民族而非原住民。
四、总结
中国境内没有单一的“土著省份”,不同地区存在多种原住民族群。若需具体了解某个地区的原住民,建议结合地方志、民族志等资料进一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