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录取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,综合多个权威信息源整理如下:
一、数据准备阶段
收集考生个人基本信息(如姓名、身份证号)、高考成绩及位次、志愿填报信息、体检结果等,建立电子档案,确保录取过程公开透明。
二、模拟投档阶段
省级模拟投档操作
按照高校预设的投档比例(通常为100%-105%)进行模拟投档,生成各高校生源统计数据,帮助高校提前了解考生分布并调整招生计划。
高校调整投档比例
根据模拟结果,高校可追加或减少招生计划,并调整投档比例,优化录取方案。
三、正式投档阶段
档案投递与匹配
省级招办将考生档案按“分数优先、遵循志愿、一轮投档”原则投递给高校,档案匹配规则严格。
投档结果查询
考生可通过省级系统查询档案是否被投递,若被投递则进入高校阅档环节。
四、高校阅档与录取阶段
高校全面审阅档案
阅档内容包括高考成绩、志愿、体检报告、综合素质评价等,部分特殊专业(如体育、军事类)会重点核查体检指标。
预录取与退档处理
高校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条件进行预录取,同时处理退档考生(如分数不达线、体检不达标等),并将结果上传省级招办。
录取检查与名单确认
省级招办审核高校退档原因,确认无误后打印录取名单并寄送高校。
五、录取结果通知阶段
发放录取通知书
高校根据录取名单填写《录取通知书》,并寄送考生及入学须知、资助政策等材料。
录取状态更新
考生档案状态更新为“录取完成”,可凭通知书办理入学手续。
六、注意事项
平行志愿规则: 按分数从高到低投档,同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不顺次投档。 时间节点
信息核对:考生需核对个人信息与档案内容,避免因信息误差影响录取。
以上流程综合了全国高考的通用机制,具体操作可能因省份政策或高校特殊要求略有差异,建议考生关注本省《招生专业目录》及高校招生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