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高考的录取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,具体实施因省份而异:
一、主流模式: "专业(类)+院校"志愿填报模式
考生以"专业(类)+院校"为志愿单位,每个志愿对应具体院校和专业组合。
录取原则
- 分数优先: 按考生分数从高到低排序,分数高的考生优先投档; - 遵循志愿
- 传统以学校为单位填报改为以专业为单位,考生需针对每个志愿选择具体院校和专业;
- 部分省份(如上海)采用"院校专业学科组"模式,将相关学科组合成专业组。
二、特殊模式: "院校专业组"模式(部分地区试点)
专业组构成
部分高校将相关学科组合成专业组,例如数学+物理组、文学+历史组等,考生需根据自身选考科目匹配专业组。
录取规则
- 先根据专业组内的分数排序,再结合考生志愿顺序投档;
- 同分考生按志愿顺序录取,志愿优先级高于分数。
三、其他注意事项
批次改革: 部分省份(如河北、江苏)仍保留"3+1+2"模式,但志愿填报也逐步向"专业优先"转变;
投档机制:平行志愿按分段填报,每段最多80个志愿,艺术类、体育类分两段填报;
录取依据:综合高考成绩(语数外+学业水平考试)和高校专业要求。
四、典型省份模式对比
| 省份 | 模式类型 | 特点 |
|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上海 | 院校专业学科组 | 专业组内分数优先+志愿顺序投档 |
| 浙江 | 专业+学校 | 志愿细化到具体院校专业,无调剂志愿 |
| 山东 | 专业(类)+学校 | 增加志愿数量,满足考生多样化选择需求 |
| 海南 | 平行志愿投档 | 按院校实行统一投档,未提及专业组 |
建议考生结合自身选科情况和职业规划,参考本省最新政策,制定科学志愿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