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初中体温计教案设计的综合方案,结合了教学目标、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:
一、教学目标
- 了解体温计的构造(玻璃泡、细管、缩口等)及工作原理
- 掌握体温计的量程(35℃~42℃)、分度值及正确使用方法
- 能够正确认读体温计示数并记录数据
过程与方法
- 通过观察、实验和小组合作,培养科学探究能力
- 引导学生对比普通温度计,理解体温计的特殊设计(如甩动复位)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培养学生关注健康、定期测量的意识
- 激发学生对比学习(如体温变化规律)的兴趣
二、教学重难点
重点: 体温计的正确使用(甩动、读数、离体)及体温异常的判断 难点
三、教学准备
体温计(水银/酒精/煤油)及配套玻璃管
水槽、酒精灯(用于演示)
学生体温记录表(含24小时测量项目)
多媒体课件(体温计结构图、使用视频等)
四、教学过程
一、导入新课(5分钟)
温度感知讨论
- 让学生用手握住温度计液泡,感受温度变化的不均匀性,引出温度计的必要性
体温的重要性
- 简述体温在健康监测中的意义,如判断发热、感染等
二、新授内容(20分钟)
体温计构造与原理
- 结合课件展示体温计结构,讲解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及缩口设计的作用
- 演示甩动体温计复位液柱的过程,强调其他温度计不可甩
体温测量方法
- 讲解正确读数技巧(如视线与液柱顶部对齐)
- 组织学生现场测温,练习记录数据
体温异常判断
- 介绍正常体温范围(36.0℃~37.2℃),并讨论高于或低于此范围的健康提示
三、巩固与拓展(15分钟)
体温变化规律
- 引导学生分析一天中体温波动(清晨最低、下午最高),并解释生理机制
体温调节机制
- 简单介绍产热(代谢)和散热(出汗、血管扩张)的平衡过程
- 让学生绘制体温调节示意图,加深理解
四、课堂总结(5分钟)
回顾体温计使用要点及注意事项
强调定期测量的重要性,并布置家庭作业(测量一周体温并分析)
五、教学反思
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活动,学生参与度较高,但需加强个别指导
可结合实际案例(如感冒时体温变化),帮助学生理解体温异常的临床意义
以上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,建议配合多媒体资源提升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