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“师范大学”这一概念,但存在两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机构,可视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:
太学
最早可追溯至商朝甲骨文记载,是商朝贵族子弟的专属学府。西周时期,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为“国学”,包含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六艺。太学作为最高学府,承担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核心职能。
国子监
西周时期设立,与太学并称“国学”,是中央官学体系的核心。国子监负责全国教育行政与教学管理,其职能涵盖教育政策制定、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,对后世教育制度影响深远。
补充说明
两者均以培养官僚和士人为目标,但太学更侧重贵族教育,国子监则逐渐发展为面向更广泛群体的官学体系。
若特指师范教育机构,可参考唐代中央官学中的“弘文馆”“国子学”等,但严格意义上的师范院校出现在近代,如京师大学堂师范馆(前身为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