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高考考生对数学命题人葛军(葛军)的畏惧感主要源于其长期参与高考数学命题且题目难度较高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一、葛军在高考命题中的角色与影响
葛军曾参与江苏高考数学命题4次(2004、2007、2008、2010年),其中2次担任副组长。其命题风格以难度较高著称,常被考生称为“数学将军”“数学帝”。
考生心理压力源
由于葛军命题的试卷难度较大,考生普遍认为其题目综合性强、创新性高,甚至成为高考的“压轴杀手”。有考生称“葛军出的题,成绩必然不会很高”,形成了一种群体心理压力。
二、其他相关因素
高考政策影响
江苏高考实行“3+2”模式,选科成绩不计入总分,导致考生竞争激烈。为提高区分度,试卷难度逐年提升,葛军的命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竞争压力。
社会舆论与段子传播
葛军因“数学好玩”的言论和频繁被考生调侃,成为高考文化中的一个标志性符号。例如,2003年江苏高考数学平均分68分,2013年安徽高考平均分55分,有戏称葛军参与导致两省分数线大幅下降。这些夸张说法进一步放大了考生对葛军的畏惧心理。
三、现状与争议
近年命题调整: 自2010年后,葛军未再参与高考命题,江苏高考逐步采用全国统一试卷。但考生对葛军的记忆仍深刻,其命题风格的影响延续至今。 争议性言论
综上,江苏高考考生最怕的出卷人是葛军,主要因其长期参与高考数学命题且题目难度较高,成为考生心中的“高考噩梦符号”。这种现象既与命题人的专业能力有关,也折射出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