挂靠行为在建筑行业存在诸多问题,国家打击挂靠的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:
一、规范市场秩序
打击投机取巧行为
挂靠本质是资质买卖,导致市场出现“有钱能使鬼推磨”的投机现象,削弱了行业整体诚信水平。
遏制黑产滋生
挂靠产业链涉及中介公司、个人承包商等多方利益,易形成腐败链条,如贿赂、围标等,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环境。
二、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
资质与能力不匹配
许多挂靠人未通过资质审核,缺乏专业能力或管理经验,易导致工程质量问题、安全事故频发(如“豆腐渣工程”)。
责任主体模糊
挂靠行为使工程责任难以追溯,纠纷处理时涉及多方主体,增加社会稳定风险。
三、强化行业监管
隐蔽性监管难题
个人承包商以企业名义签订合同,监管部门难以实时监控施工过程和人员资质,导致执法难度增加。
促进行业自律
严查挂靠有助于重塑行业价值观,推动企业重视真实资质和现场管理,提升整体行业水平。
四、维护社会经济秩序
防止腐败行为
挂靠人可能通过贿赂等手段影响招投标结果,破坏公平竞争环境,滋生腐败。
保障劳动者权益
部分挂靠企业因资金链问题拖欠工资,引发劳资纠纷,影响社会稳定。
五、法规依据与治理措施
国家通过《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》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挂靠行为,并通过专项整治行动(如住建部2018年启动的挂证专项治理)强化执法力度。对查挂靠企业采取取消资质、罚款等处罚措施,同时推动行业建立信用体系,从源头上遏制挂靠现象。
综上,打击挂靠是规范建筑市场、保障工程安全、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举措,需通过法规约束与行业自律共同推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