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贫就业率的计算方式需结合政策背景和统计口径,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常见形式:
一、贫困户就业率
$text{贫困户就业率} = frac{text{实际就业人数}}{text{劳动力总人口}} times 100%$
- 实际就业人数:
指贫困户中在业人口(16岁以上、有劳动能力且从事有偿工作)。
- 劳动力总人口:包括贫困户中16岁以上、符合劳动参与条件(如非学生、非军人)的全体人口。
通常通过统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情况,包括就业单位、行业、岗位等信息获取。
二、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
计算公式
$text{帮扶就业率} = frac{text{帮扶就业人数}}{text{帮扶就业人数+未就业人数}} times 100%$
- 帮扶就业人数: 指接受政策帮扶后成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。 - 未就业人数
通过调查问卷、学校就业中心统计、企业招聘信息等渠道收集数据。
说明
区别:
贫困户就业率侧重整体贫困群体就业情况,而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聚焦特定群体(高校毕业生)的帮扶效果。
数据特殊性:农村居民就业率可能因统计口径差异(如是否纳入正式就业统计)存在特殊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