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就业形势的残酷性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概括:
一、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
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持续攀升,2025年预计有1158万本科毕业生,硕士博士及中专技校毕业生总量超千万,而新增就业岗位增长乏力,导致“僧多粥少”的局面。
企业招聘趋严
企业因成本压力普遍采取“降本增效”策略,招聘门槛大幅提高,甚至出现“985高校与打工人抢工作”“本科生与高中生抢工作”的现象。
二、竞争环境的恶性循环
内卷现象普遍
在职人员为保住岗位不得不加班加点,形成“内卷”文化。例如,某连锁超市管培生岗位月薪仅6000元,却吸引超千名本科毕业生竞争。
行业竞争加剧
科技进步(如AI替代部分岗位)与经济下行导致企业利润下滑,进一步推动裁员潮。2023-2024年求职者人满为患,失业率高达20%,部分行业(如外卖行业)岗位饱和。
三、就业质量的全面下滑
薪资待遇缩水
许多企业为降低成本,薪资水平低于生活成本。有案例显示,部分企业薪资甚至无法覆盖学费利息,迫使求职者接受不合理条件。
职业发展受限
年龄歧视、学历贬值等问题严重,35岁以上人群就业难度显著增加。部分企业将招聘门槛定为“35岁以下”,导致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被排除在外。
四、社会心理压力的叠加
“躺平”与焦虑并存
失业率上升与就业机会减少导致部分人群选择“躺平”,但更多人仍需面对“找工作比吃饭更难”的现实焦虑,形成恶性循环。
长期结构性调整
传统行业衰落与新兴产业崛起,要求劳动者快速适应技能变革。但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存在滞后,加剧了就业适配难度。
建议:
求职者需提升技能竞争力,关注政策扶持方向(如基层就业、自主创业),同时保持积极心态应对市场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