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的驾考流程和内容因地区、年代差异较大,主要分为以下四类:
一、传统科目一(理论考试)
内容:涵盖驾驶理论基础、交通法规、地方法规等,部分历史时期采用口试(如民国时期考官提问)或计算机操作(如2013年后拆分后的科目一)。
形式:以选择题或判断题为主,满分100分,合格线一般为90分。
二、科目二(场地考试)
内容:包括倒车入库、侧方停车、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、直角转弯等基础操作。
形式:早期多为实地操作,后期部分地区引入计算机模拟考试。
三、科目三(路考)
内容:综合驾驶技能,如直线行驶、靠边停车、通过红绿灯、变道行驶等。
形式:早期以实地驾驶为主,部分地区设置固定路线(如“16路考项目”)。
四、科目四(安全文明驾驶)
内容:涉及紧急情况处置(如爆胎、事故处理)、恶劣天气驾驶等。
形式:以计算机选择题为主,满分100分,合格线通常为90分。
五、其他地区差异
民国时期:北平考官口试汽车构造与交通规则,场考包含启动、换挡等操作,路考侧重转向、倒车等。
2013年后:理论考试拆分为科目一和科目二,流程更规范。
总结:早期驾考注重基础操作与记忆,流程相对简单;后期逐步引入模拟考试和分科考核,标准化程度提高。具体以当年当地规定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