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(2007-2009年)的调研成绩,综合权威信息分析如下:
一、主要成绩
采用航空、航天遥感技术,统一制作高精度基础图件,大幅提升了数据采集效率和图件时效性,为后续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。
数据体系完善
形成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、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等完整数据库,涵盖数据成果、图件、文字说明及地理信息系统平台,满足现代国土资源管理需求。
政策推动与组织保障
由国务院挂帅,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经费,克服了第一次调查中经费不足、技术落后等问题,确保了调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。
二、存在挑战
数据质量与更新
部分区域存在外业调查难度大、新增地物补测量大等问题,影响数据时效性。例如,1980-1987年拍摄的原始图件需重复补测,增加了工作量。
技术标准统一
调查队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,部分地区依赖人工操作,导致数据一致性和系统集成难度较大。
耕地保护压力
调查显示,我国耕地总量虽有所增加,但质量普遍较低,需通过退耕还林、污染治理等措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。
三、政策建议
强化经费与技术支持: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补贴力度,推广国产GIS软件,保障数据共享平台建设。 提升队伍素质
坚持耕地保护:结合调查结果,制定差异化的耕地保护政策,推动形成节约用地长效机制。
综上,第二次土地调查在技术和管理上取得显著进展,但仍需针对数据更新、质量监管等薄弱环节持续改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