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省新高考上课模式以走班制为核心,结合不同选科组合和教学需求,具体分为以下几种形式:
一、走班制基本模式
针对公共基础课程(如语数英),采用大班教学,教师统一授课,学生流动听课。
小班制研究型课程
部分选修课程(如物理、化学实验)实行小班制,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。
二、分科组合模式
“不换档”模式
学校提供有限选科组合(如物理+化学+生物),学生选择后固定班级和教师,便于教学管理,但组合数量较少,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。
“小位移”模式
部分科目走班,相同科目学生优先组成班级,其他科目或学生再走班。例如,3科相同者优先成班,2科相同者次之。
“大转变”模式
语数英3门必修课保持行政班,选考课通过走班完成,满足个性化选择,但需频繁更换教室。
“小走班”模式
部分科目走班,优先满足3科相同学生,再安排2科相同者,最后为1科或零科学生组合成班。
“大走班”模式
3门必考课固定行政班,3门选考课全部走班,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教室和教师,灵活性最高但管理复杂。
“全走班”模式
语数英+3门选考课均走班,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化需求,但教学管理难度最大。
三、课程体系特点
“3+1+2”模式: 语文、数学、外语为统考科目,物理/历史为首选科目,化学/生物/思想政治/地理为再选科目,总分750分。 选科灵活性
教学资源优化:通过分层教学和组合班级,兼顾教学效率与学生个性化发展。
四、实施建议
学生选科策略:建议结合兴趣、职业规划及学科优势选科,避免集中在少数组合导致班级规模过大。
教师教学准备:需掌握分层教学技巧,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教学内容。
以上模式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灵活调整,核心目标是通过走班制实现因材施教,同时保障教学管理的有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