刀削面是山西省的代表性传统面食,具有以下特点:
起源与历史
刀削面相传由山西洪洞县厨师在明朝发明,最早雏形出现在元代蒙古统治时期,后经明清时期发展成熟,至清朝成为山西特色面食,故称“飞刀削面”。
文化地位
属于“中国十大面条”之一,与北京炸酱面、河南烩面、湖北热干面、四川担担面并称中国五大面食。山西以面食闻名,刀削面是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。
地理分布
流行于山西全省及周边地区,如平遥、介休、汾阳、孝义等县,甚至传播至河南、陕西等地。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也被列为刀削面发源地之一。
制作工艺
以“以刀代手”为特色,分为“立削”“卧削”等技法,其中“立削”最为经典,面片薄如蝉翼,入口外滑内筋。
历史传说
据传与唐朝驸马柴绍有关,他创制了带臊子的刀削面,后经朱元璋(凤阳人)推广至全国。
刀削面不仅是山西饮食文化的象征,也承载着北方人民的生活记忆与情感联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