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其出处存在不同说法,但综合权威资料可归纳如下:
该句最早见于《论语·季氏》,原文为: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” 这句话通过“树欲静而风不止”的自然现象,比喻子女想赡养父母时父母已不在的无奈,常被用于表达对孝道的追思。
文献争议
- 部分资料认为该句实际出自《孔子家语·卷二·致思第八》,其中皋鱼在孔子询问其悲痛原因时所言:“子欲养而亲不待,往而不可追者,年也;去而不可见者,亲也。”
- 另有《韩诗外传》卷九收录了相似表述,但明确标注为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并解释为皋鱼之言。
补充说明
《论语》虽未直接收录该句,但其核心思想与《论语》倡导的孝道精神高度契合,故常被《论语》学者引用。
总结:
该句虽以《论语》为最广泛传播的出处,但更准确的文献依据可能来自《孔子家语》或《韩诗外传》。无论出处如何,其核心警示——及时行孝——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