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节作为固定节日的确立始于唐朝初年,具体发展历程如下:
中秋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(《周礼》《礼记》中有关于秋夕祭月的记载),但当时仅作为时间概念,并非节日。 部分研究认为,中秋节作为固定节日的雏形始于魏晋时期,民间逐渐形成登楼赏月、饮酒等习俗。
唐朝定型
唐朝初年(约公元618年-907年),中秋成为官方认可的重要节日。《唐书·太宗记》明确记载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,此时赏月、玩月等习俗在宫廷和民间广泛流行,诗歌创作也融入了中秋主题。
宋朝发展
宋代(960年-1279年)进一步普及,中秋庆祝活动规模扩大,形成全民性庆典,包括赏月、吃月饼、诗会、舞蹈表演等,成为与春节齐名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。
明清完善
明清时期(1368年-1912年),中秋节习俗更加固定,家庭团聚、赏花灯、猜灯谜等传统活动融入节日体系,成为与春节并列的主要节日。
总结:
中秋节作为固定节日的确立始于唐朝初年,经宋、明、清各朝发展完善,最终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。